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供稿:刘文静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罹患脑血管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血管性痴呆也随之增多。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痴呆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临床症状与诊断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神经影像学或脑缺血的神经病理学证据,并伴有进行性认知能力的下降。
血管性痴呆的CT 或 MRI 影像可以观察到:多发性大脑皮层的梗死,常见的是皮层下梗死或单次中风,影响丘脑、角回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
血管性痴呆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下降、视空间能力受损、精神异常等,常于卒中后出现认知功能急剧降低,后相对症状稳定,如再次脑卒中将会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的症状。血管性痴呆常伴随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早期治疗,及时有效的控制基础疾病可延缓血管性痴呆的进展。
三、治疗
(一)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原则
1.控制血管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血管危险因素,戒烟限酒,规律运动等。
2.改善脑循环:使用能够扩张脑血管、増加脑血流量的药物。
3.改善认知功能: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等, 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 )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等药物改善认知症状。
4.脑代谢赋活剂:如吡拉西坦、奥拉西坦等可促进大脑细胞代谢,増强学习和和记忆能力。
5.康复治疗:包括认知训练、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水平。
(二)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
1.改善脑血流药物
银杏叶提取物: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
丁苯酞:可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增加缺血区的毛细血管数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2.改善认知功能药物
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呱齐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增加,改善认知功能,适用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 )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可调节谷氨酸能神经传递,防止谷氨酸过度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对认知、精神行为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脑代谢赋活剂
吡拉西坦、奥拉西坦等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4.其他药物
尼莫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可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同时还能抑制钙离子内流,保护神经细胞。
胞磷胆碱钠:可促进卵磷脂的生物合成,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可用于血管性痴呆的辅助治疗。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会逐渐降低,我们要做到关爱血管性痴呆患者,使其得到合理的治疗,避免病情的不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