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订阅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服务号

首页 > 健康教育 > 眼科科普

如何看懂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的检查结果

    时间:2024-12-14    浏览量:1247次

供稿:供稿:眼功能科  胡依博

“医生,麻烦你帮我看看这个结果正常吗?上面都是各种英文和数据,实在看不懂啊!”经常会有患者或家属拿着眼科光学测量仪的检查结果一脸懵,这是什么?这怎么看?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Optical Biometry)适用测量眼睛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前房深度以及角膜直径。

下面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看这些结果。

一、眼轴(AL):

眼轴指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距离。通俗的讲眼轴是指眼球从前到后的长度。眼轴长度是影响屈光度的重要因素,新生儿眼轴较短,屈光度为远视状态,随着眼轴变长,远视度数逐渐变小直到零度。如果眼轴继续增长,屈光度就会变为近视。正常情况下,眼轴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步增长,新生儿的眼轴长度约为16.5 mm,出生后3月龄时约为19mm,9月龄时约为20mm,成年时约24mm。一般情况下,眼轴每增加1mm,近视度数增加250度。

眼轴增长就像身高长高一样,监测身高可以评价体格发育,监测眼轴可以评价屈光发育。对于未近视的儿童,在近视前三年特别是近视前一年会有眼轴的快速增长,监测眼轴可以预测近视。对于已经近视的患者,监测眼轴长度可以评估近视进展程度。

 

二、前房深度(ACD):

正常人为2.5mm--3mm左右。一般每变化1mm,改变屈光度约为1.62D。与正视眼相比,前房通常在近视眼中更深,晶状体更薄,远视者前房较浅。前房深度过浅或过深,都会对眼睛产生不良影响。


三、晶体厚度(LT):

青少年晶状体的平均厚度约3--4mm。晶状体是一个双凸面透明组织,屈光力约+19D,具有调节功能,年龄越小调节力越强。儿童首次验光配镜需要散瞳也与此有关。因为儿童的调节力较强,如果不散瞳,睫状肌的调节作用可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大,也存在假性近视的可能,散瞳使验光更准确。若晶状体厚度过厚(大于3.5mm),提示可能存在调节紧张。研究证明晶状体发育到12岁基本完成,在12岁以前晶状体的屈光度不断减少以匹配日益增长的眼轴。

 

四、角膜曲率:

角膜曲率通常用曲率半径R和角膜屈光力K两个指标表示。正常情况下,曲率半径前表面一般在7.8mm左右,后表面6.8mm左右。成年人的角膜屈光力正常范围是39D-45D之间,平均在43D左右。角膜曲率在3岁之前变化较快,由出生时的52--55.2D快速下降到3岁时的43D左右。学龄儿童的角膜曲率比较稳定,为43.25D左右。

 

五、白到白(WTW):

角膜直径,俗称黑眼球直径,正常范围为11mm-12mm。

 

六、瞳孔直径(P):

瞳孔直径是瞳孔的大小,正常范围2.5--4mm。随着光线的强弱而缩小和放大,散瞳后可达7--8mm。

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以及角膜曲率的变化都可以作为近视变化的参考数据。一般眼轴会随年龄变化,其他数值3岁后基本就稳定了,但依然影响着近视的发展,最终的屈光状态是由各屈光介质组合关系所决定的。不管是否近视,都需要注意近视的防控,让度数增长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要因为度数过高,而增加眼底病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