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那些常见的眼底病
供稿: 潘俊辉
眼睛乃心灵之窗,人类的眼睛是目前为止最为高级的照相机,通过它可以感知美好世界,而眼底就是这高级照相机的底片,并且不可替换。因此一旦出现眼底疾病,将会影响我们的视力,所以我们要小心并重视眼底病,哪些常见的眼底疾病会影响视力呢?
最常见的有高度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以及视网膜脱离等。
高度近视
近视是指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不能清晰成像。近视600度或以上的近视眼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已经成为我国成人低视力和盲的首要原因。
高度近视引起眼轴增长,从而产生一系列眼底改变,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等,都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存在致盲的风险。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进行散瞳眼底检查,查找是否有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等隐患。
因此,近视发生后,一定要尽快到医疗机构进行正规的验光检查,确定是假性近视还是真性近视。
无论近视与否,我们都要善待自己的眼睛啊——
1、保证每天进行2小时以上白天户外活动,多球类运动,提高眼睛肌肉的调节能力;
2、在良好的照明环境下读写,保持正确读写姿势,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
3、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连续读写30-40分钟后,休息10分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或远眺;
4、避免不良的读写习惯,不在走路、吃饭、卧床、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写字、使用电子产品;
5、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6、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早睡早起,膳食均衡不挑食。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位于眼底的最内层,是一层半透明的膜,是感受外界光信息的重要组织,其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开时,称之为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较常见的视网膜脱离。多见于40—70岁的人,多数有高度近视,年轻人患视网膜脱离呈上升趋势。
建议40岁以上(玻璃体出现液化)、近视、眼球受撞击后、视网膜脱离家族史的人群尽可能先行眼科的检查。而一眼曾经发生过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切记要对另一眼的随访检查。
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与年龄相关的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在我国,由于人口趋于老龄化,其他致盲原因得到或加强了控制,老年性黄斑变性亦日益成为重要的致盲性眼病。
超过50岁一旦出现双眼对称、视力极为缓慢的进行性中心下降、病人常有视物变形等症状,需要警惕老年性黄斑变性。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我国眼病致盲原因的第三位,但是可别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黄斑病变,黄斑病变是老少通杀的。
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
血栓阻塞视网膜静脉系统引发的疾病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多见于老年人。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患者可突发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或部分视野缺损,或仅有少许黑影,可能不被患者察觉。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疾病关系密切。建议积极治疗原发病,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减少烟酒,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又称糖网,是一种能导致视力缺失甚至失明的眼病。它的发病率很高,在控制不好血糖的糖尿病人中很常见。
眼底它是在眼球的后方,有很多眼睛出现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前期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不红、不痛、不痒又不会出血,所以很容易会被忽略。
患者本人关注的更多是血糖的控制、全身并发症的处理,而对于眼底病不重视,可一旦病变发展至晚期,不但治疗价格偏高,而且无法挽回已丧失的视力。
发现视力异常后,及时有效的眼部治疗能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改善黄斑水肿。
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用的主要有三个方法:
● 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
● 激光治疗
● 玻璃体切除手术
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除此之外,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仅需要针对眼睛治疗,治病求本,最关键的是控制好血糖,并控制好血压、血脂,做到全身治疗。同时患者也要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等等。